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宣武医院神经外科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Xuanwu Hospital

科室新闻

成果发表|焦力群教授团队:揭开血管衰老的秘密:DNA修复机制的双面作用

作者:张潇 赵清 王韬 来源:神经外科 发布时间:2024-07-04 16:17:12
字号:
浏览次数: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25.jpg

关键词

血管衰老、DNA损伤修复、机制、治疗靶点

Zhang X, Zhao Q, Wang T, Long Q, Sun Y, Jiao L, Gullerova M. DNA damage response, a double-edged sword for vascular aging. Ageing Res Rev. 2023 Dec;92:102137.doi:10.1016/j.arr.2023.102137. Epub 2023 Nov23.PMID: 38007046.

一分钟秒懂文章

血管衰老是心血管疾病的关键因素,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寿命。随着年龄增长,血管如同老化的河流,逐渐变得脆弱、堵塞。DNA损伤修复机制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维修工”的角色,既能延缓衰老,也可能加速老化。深入研究这些修复机制,有望揭示血管健康的奥秘,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创新思路。

论文摘要

血管衰老是与年龄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正如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所言:“人与血管同寿。”这句话说明了血管的健康与寿命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血管也会经历一系列显著变化,就像一条慢慢老去的河流。这些变化包括血管直径的增加和内中膜厚度的增厚。此外,血管衰老还伴随着慢性炎症、血管钙化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现象,使得我们的血管像一条布满障碍的河道。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2.png

法国医生卡萨尼斯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3.jpg

血管衰老的过程

在血管衰老的过程中,DNA损伤及其随后引发的各种DNA损伤修复(DDR)机制就像是守护血管健康的“维修工”。然而,当这些“维修工”出现问题时,DDR的缺陷可能导致DNA损伤片段的积累或基因突变,这些因素就像是不断堆积的垃圾,最终导致河流——也就是我们的血管——变得拥堵和老化。另一方面,某些DDR蛋白的过度激活,如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和遗传性毛细血管扩张突变体(ATM),也可能加剧血管衰老,就像是过度修剪的树木反而生长得更加缓慢。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5.jpg

DNA损伤修复的直接途径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6.jpg

DNA双链损伤修复途径

这表明DNA损伤修复机制在血管衰老中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延缓衰老,也可能加速衰老。尽管本文回顾的文献揭示了DDR在血管衰老中的重要作用,但关于DDR在血管衰老中的确切机制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研究仍然像未解的谜团。未来的研究需要像探险家一样深入探索,揭示DDR在血管衰老过程中的具体作用,找出其可能的干预点,为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新的思路。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8.jpg

DNA损伤修复在血管衰老中的调节机制

点评

19世纪法国名医卡萨尼斯说:“人与血管同寿。”这句话用在当今的中国人群最恰当不过了。脑卒中是我国首位致死致残的病因。因此,影响中国人寿命的疾病中,脑血管病首当其冲。这也是我们团队开始专注血管衰老的原因:致力于血管衰老的机制研究,阐述脑血管病,尤其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探求延缓血管衰老的有效手段。这个目标可能成为团队未来数十年的努力方向。血管衰老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领域,包括很多基本概念,尚未构建,比如血管衰老的定义、测量标准等,因此,很有必要进行一次历史回顾。本文是从DNA损伤这个角度,回顾了它在血管衰老中的机制,是团队内部的一次梳理,也希望对关注血管衰老领域的读者们有所帮助。

共同第一作者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39.jpg

张潇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博士研究生在读

学习经历: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博士,导师焦力群教授;2022年获批国家公派留学资格,于牛津大学博士联合培养。

研究方向:血管衰老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科研经历: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自然、北京市科委等多项省部级课题。以第一作者在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Stroke、Aging Dis、JNIS、TSR等期刊发表SCI论文10余篇,参编书籍1部。

共同第一作者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40.jpg

赵清

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

八年制2016级博士生

获评北京市优秀毕业生,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等多项荣誉;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Ageing Research Reviews,European Journal of Vascular & Endovascular 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等杂志发表SCI论文16篇,累计IF=84,单篇最高IF=13.1

共同第一作者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42.jpg

王韬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

主治医师,副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医学博士,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英才种子。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 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4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Brain Circulation》和《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北京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科青年医师分会理事,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志愿医生。

通讯作者

微信图片_20240715160443.jpg

焦力群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健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