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官方网站!

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Neurological Disorders

中国国际神经科学研究所China International Neuroscience Institute

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linical Research Center for Geriatric Diseases

科学研究

期刊发表

唐毅副教授在Alzheimer's & Dementia发文提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论模型

发布时间:2018-09-30 浏览次数:
字号:

基于在痴呆领域的长期研究和思考,唐毅副教授创新性地提出了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系统论模型,并于2018年9月在《Alzheimer's & Dementia》(5年IF:13.938)上发表,题目为“A systems-based model of Alzheimer's disease”。唐毅副教授为该文章的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Duke大学Lutz教授及宣武医院邢怡医生为共同作者。

随着AD基础和临床研究的深入,针对AD的发病机制先后提出了胆碱能/突触学说、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β淀粉样蛋白寡聚体学说、tau蛋白学说、炎症/免疫学说和线粒体/脂质代谢障碍学说等,其中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学说目前是AD的主流发病机制学说。然而,由于近年来针对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的靶点药物在临床试验中接连失败,国际学术界开始了对AD发病机制的重新思考。

唐毅副教授长期从事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记物和治疗研究。已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等杂志发表SCI收录文章38篇,2018年9月唐毅副教授在《Alzheimer's & Dementia》杂志发表的文章中提出了AD的系统论模型。该疾病模型认为目前已知的参与AD发病的致病通路,包括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血管因素、脂质代谢障碍等,构成了AD疾病模型的第一层面。AD患者脑内发生的系统性改变,包括胆碱能/突触障碍、神经可塑性改变、神经元高兴奋性、炎症免疫等构成了AD疾病模型的第二层面。第二层面可以视为AD发病的共同通路,并最终导致了AD患者的临床症状。第一层面的致病通路常常同时存在并相互作用,但是对于每个AD患者,不同的致病通路在发挥主要作用。例如,对于携带APP, PSEN1或PSEN2致病突变的家族性AD患者,β淀粉样蛋白通路为主,而在存在多种AD发病风险因素的散发性AD患者中,tau蛋白通路则发挥了主要作用。

基于系统论模型,AD的预防和干预研究既可以靶向第一层面的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等致病通路,也可以靶向第二层面的神经可塑性、突触和免疫炎症等系统性改变,而同时靶向第一层面和第二层面的干预手段或措施将取得最佳效果。AD系统论模型的提出为寻找AD新的预防措施和干预手段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基础。